当前位置:首页 > 生死学 > 文章详情

新闻资讯向死而生,花开灿烂

原创文章 网络 2017-11-10 8114人阅读

《道德经》后边有四个字“出生入死”,在这里它指的不是“胆子大”,而是“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即向死而生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触动唤醒自己生命,而于TED讲师BJ Miller来说,那是11000伏的高压。

他读大学时遭遇横祸,强大的电流击毁了他的双脚和一只手臂,

从那晚起他就与死亡——他的死亡——建立了正式的联系。

之后他成为了一名临终关怀医师,结识了很多准备迎接死亡的人,他的很多经历游走在生死之间,所以比常人会更加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绝大多数人对死亡的惧怕不是来自死亡本身,而是接近死亡的过程。”这是他对惧怕死亡的看法。

中国古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深刻认识。

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认为与生命相比,还有更为重要的事,即“德”与“仁”。

道家之生死观:生死顺乎天道。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道家认为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不可强求。

佛教禅宗之生死观:生死轮回,觉悟成佛。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主张“形尽神不灭”,身体虽然是有尽的,但精神可以永存。

纵观中国儒释道三家,虽然对生死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是入世的,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有重生倾向,追求的是生命的价值,而避谈死亡。

现在的国人,似乎把这种“避谈”理解错了,而是怀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死亡观,这是对古人死亡观一种亵渎,也是现代国人的价值缺陷。

但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渐渐重视生死教育,《人间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间世》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给忌讳谈死的国人上了一堂生死教育课。

然而西方文化中对死亡却有着相对理性的认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人终有一死

那么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某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开始下雪。当我将雪球轻握在手中时,我无法描述当时有多么欣喜若狂,冰凉的雪水滑落在我灼热的肌肤上,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我看着它慢慢融化成水,这是多么令人着迷的一幕。”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能成为浩瀚宇宙星球上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都是多么美妙,我活着还是死亡,都已不再重要。这一小小的雪球承载了我所需的所有灵感,为之生活的理由,死亡也无妨的坦然。”

即使走向死亡是人生的必经部分,生命中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自己还活在这世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那一刻,我们因为活着,而体验生命。

在那一刻,我们因为活着,而存在于世。

在那一刻,我们因为活着,而在世间绽放。

我们需要让生命焕发全部精彩,我们的选择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让变老和死亡变成一场逐渐走向高潮的华丽乐章。让我们在生命中找到惊艳之美,找到生命之意义,就像那颗雪球,带来完美的一刻,然后慢慢融化成水。如果我们疯狂地热爱这些时刻,或许我们可以活得更加精彩,不是为了避免死亡,而是为了向死而生

岁月的暖,漫过时间的河,抚过久闭的心扉,我们会在时光斑驳深处,聆听到花开的声音。那么,就让死亡引领我们前进,迎接生命之花的绽放。



点赞
16人已点赞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