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大全 > 文章详情

新闻资讯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原创文章 新浪读书 2017-11-13 16667人阅读

编者按:

1965年的11月2日,67年前的今日,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在圣劳伦斯的乡间别墅去世,享年94岁。

摘掉戏剧家标签的萧伯纳,在我看来,更像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段子手”,有人这样评价到:“讽刺起人和事儿来,就像是一位穿着羊毛呢格纹马夹西装胸口还搭着同色系口袋方巾的英国老gay一般:尖酸刻薄,一针见血,但又可以感受到他心底的善意。”

他用一生创造幽默,写下了《圣女贞德》、《伤心之家》、《华伦夫人的职业》等50余部作品。当192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非常幽默地说到:“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这件事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 ”

去世前,他把最后的幽默留给了自己:

I knew if I stayed around long enough, something like this would happen.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能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会发生的。

今天是萧伯纳逝世的67周年,谨以此怀念。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萧伯纳

萧伯纳出生在一个小公务员家里,由于家庭贫困,他早早地便辍学回家。从20岁起,萧伯纳开始尝试以写作谋生,并在6年时间里先后写出了5部小说。不过,令人沮丧的是,当他满怀希望地将这5部小说寄给60多家出版社寻求出版时,那些出版社无一例外地,全都无情地拒绝了给他出书的愿望。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然而,不服输的萧伯纳坚信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不会失败。他寻思,既然小说创作的道路不好走,自己为何不能从戏剧方面寻求突破?他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地写下去,并强制自己每日写一定数量的剧本。1892年,萧伯纳正式开始剧本的创作。事实证明,萧伯纳当时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抉择。

短短几年时间,他创作的《不愉快的戏剧集》等的戏剧,不但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篇章。并凭借《圣女贞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他的人生经历都在他的作品中演绎,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不结的就别结,反正到后来你们都会后悔。

这句话与钱钟书的《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婚姻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

有些人特别执着地想弄清楚到底为什么要结婚,但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而是“想不想”。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两个女人。

从这句话可以觉察到萧伯纳身上携带的“妇女之友”光环。

告诉你们了,别找小三,两个女人争得你死我活,男人你怎么能够好好工作?

那些梦想掌控赵启平那样男子的妖精们,赶紧拿小本本摘抄好这句吧。


萧伯纳的毒鸡汤可不仅仅只是爱情婚恋牌的,

还包括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讽刺跟风潮流的,我真想将下面这句话送给一过冬就满大街环肥燕瘦的皮裤们和一开春就目不暇接的渔网袜们: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那流行感冒应该也是高尚的咯?

下面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马云说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钱,以及刘强东说他分不清楚漂不漂亮的心理状态: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人生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因此我努力从一种临界状态中得到快乐。

而这句话可以送给你那些爱喝英式下午茶的朋友: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喝下午茶用了。

对了,一定要记住下面这句话,用于所有需要“如何优雅地说别人傻”的场合:

感受萧伯纳式的“贱”,连自己的墓志铭“都不放过”

由于光速比音速快,所以在我们听到人们开口之前,个个都显得很聪明。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鲁迅的喜欢萧伯纳,是因为“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就是说,萧伯纳干的是与鲁迅一样的勾当,即“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让“正人君子”露出了马脚。但是对于萧伯纳,有人捧如至宝,有人说他是个一无是处的骗子,哲学家罗素也曾公开发表过对他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罗素看萧伯纳”一读资料。

但不可否认的是,萧伯纳有着杰出的戏剧创作能力,使他不仅获得了“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点赞
4人已点赞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