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情

新闻资讯海葬之互动篇|殡葬文明的一种进步路径

原创文章 燕赵都市报 2017-09-19 5507人阅读

由于文友的引荐,我不久前亲身去过一次渤海双缘安养院,当时是为了探望友人而去,并未曾想对这个所在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参观之余的友人介绍中,提到了“海葬”,当时并未走心,正值盛年,思考生的和生计的问题自然多一些。

说起海葬,对于当下成年中国人来说,所见闻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两位伟人——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葬礼,他们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以及对生死的超脱气度,真真堪称楷模。作为海葬的提倡者和身后实践者,两位伟人做出了绝佳的表率。

全身心投入生前大事业者,方不拘身后繁文缛节。这句话是说的大人物,熙来攘往如你我般升斗百姓如何呢?其实也一样,差别并非天壤,一念而已。

中国人在丧葬上历来讲得最多的是“入土为安”,每到相关的节日(一年中至少有四个吧),生者为亡者上坟扫墓是重要习俗,已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符号。缅怀先人,祭祀感恩,传承情感,不但无可指摘,还需大力弘扬。

作为一种极富文化内涵的精神活动,无论是祭奠还是祭扫,更多时确需一个载体,一种仪式,也就是一种物的观照和摆设。这个“物”由繁到简、由实物到虚拟的演变过程,即是殡葬文明进步的写照。由坟墓棺椁,到骨灰祠堂,由实地凭吊,到网上祭扫,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尽管步履维艰,但向好的趋势是明显的,是令人欣慰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这一文明的演进,步伐越来越大。

海葬形式不是我辈的发明,世界各地滨海而生的民族种族中,几千年来多有沿袭。人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不管是泰山还是鸿毛,真正为别人所认可的价值,都住在心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一种葬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身后评价的关键,关键是生前好好的活,有价值的活。

质本洁来还洁去。窃以为,不占土地不劳师众不羁绊后人脚步的海葬,比造坟土葬和昂贵陵位是巨大的进步。选择海葬,体现一个人的达观;尊重这个选择,体现家人亲朋的素质。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哲学地思辨这个课题,可以说,选海葬是大智慧,是“永安”之选。

面朝大海,思念花开。海浪拍岸,潮涨潮落,永不止息。让我们双手合握胸前,眼望远方,默祷默祝:先贤魂归寰宇,安息!


点赞
22人已点赞

更多精彩文章